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--近20年中国艺术创作与批判的走向

时间:2007-12-11浏览:186设置

    主讲人:  杨乃乔教授(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)
    时   间:  6月19日下午3点
    地   点:  美术学院245教室

 

 
    萨伊德等人的演讲大概可列人后殖民批评话语的范畴。对这话语稍加留意,我们就会注意到有些词汇高频度出现:migration(迁徙),hybridity(杂交性),marginality(边缘性),transgression(越界),fissure(裂隙),displacement(离乡去国),dislocation(变位),disintegration(支离破碎),fragmentation(碎裂)。这些词汇一方面揭示了后殖民批评与后结构主义、后现代理论的复杂传承关系,一方面又把exile(流亡者),migrant(迁徙者),nomad(游牧民),refugee(避难者),hybrid(杂种)推上当代英雄的舞台。后殖民知识分于以失为得,以亏为盈,流亡不再是权力机构强制某人长期离开本土的一种惩罚手段,在所谓“后现代时代”,有人说流亡者不仅魅力四射,而且还性感十足。萨伊德在提及伊曼纽尔·华勒斯坦的“反系统性运动”时甚至难以理解地把“当代生活中流亡的、边缘的、以个人为主体的、移民的能量”视为与世界市场专制作对的因素。总而言之,迁徙杂交的生活方式不为任何界限所束缚,它所代表的文化独领风骚,是世界前进的方向。

同栏目信息

热点信息

Copyright © 2002-2017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
地址: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
邮编:221116 电话:0516-83500491